熊齐鑫:油市挺过最大核弹后 平衡还需靠美国!
尽管17日的多哈会议产油国未能达成一致使周一油价开盘下跌7[%],但在经历了周一开盘的暴跌后,油价逐渐抹去日内跌幅,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由跌转涨,主要因交易员们已消化周日多哈会议未能达成冻产协议的利空消息,转而更多地关注科威特石油工人罢工,此次罢工范围覆盖超过一半的科威特石油生产线;此外美国石油产量下降也对油价起到支撑作用。
满地可银行资产管理的投资组合经理雷默斯表示,“如果你不再看空能源业,你不会希望购买安全的能源类股,你会希望购买具有杠杆的能源类股”。
数据显示,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中能源公司2016年获利料下降66.5[%],2017年料回升203.1[%]。未来两年营收和获利反弹的前景正在吸引注重成长的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此前一般回避能源类股。
根据供应定律,当一种大宗商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当前市场价格时,生产商通常会停止生产。但美国原油却开创了先例,全球油价崩溃并没有对它的产量产生应有的影响。
截至目前,受低油价影响最大的是新油井的投资,美国大大小小的生产商都削减了资本开支并搁置了不少钻井。截止本月,美国大约有350座油井在作业,大约是2014年10月高峰期时的四分之一。
美国石油行业因此承受了经济痛楚,但虽然新生产投资干涸,已经钻探的油井仍继续产油。美国的总产出比一年前的峰值下滑了大约6[%],但很多生产商都选择继续生产,即使油价仍困在40美元/桶左右,不足2014年中期峰值的一半。
在过去,当过剩加剧压低油价的时候,诸如沙特等主要产油国就会削减产量来收紧供应提振油价。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生产商扩大生产,中东产油国也继续增产,希望低油价能挤走北美的高成本生产商。
因北美生产商屹立不倒,沙特等国的策略事与愿违。很多产油国都积极推动冻产,但上周末的多哈冻产会议无法达成将产量冻结在1月份水平的协议。同时大部分美国生产商似乎也对减产不感兴趣。原油行业分析师表示,价格下跌时停产不明显的原因有几个。
首先,每个油井的产油成本并不相同,主要考虑油田的勘探、开发、融资、运营和维护成本。例如,美国最近增产的原油部分来自所谓的“枯竭井”,即那些因为生产技术改进而重获新生的废弃油井。很多这类油井即使按当前市场价生产也是有利可图的。
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公司WoodMackenzie对全球原油生产进行分析后发现,按照40美元/桶的价格,全球每天有大约200万桶原油的生产成本要比售价高。为何这些生产商还有继续生产?对于某些生产商而言,停产后再恢复生产的高成本促使他们继续生产并将过剩的产出储存起来,寄望油价将再次上涨。
因此,全球的原油存储设施都油满为患,原油和汽油产品的库存自油价触顶以来增长了20[%],远超五年高位。
在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全球石油消费疲软,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以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减速。在前景变得较为明朗前,少数生产商已经决定停产。减产幅度最大的是加拿大的高成本油砂和在岸油田、比较旧的美国在岸项目以及历史悠久的英国北海油田。
全世界而言,石油生产也在继续增长。除了沙特之外,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也一直在增加产出,伊朗自摆脱国际制裁后也火力全开,全面加大石油出口。
美国页岩油是原油过剩的元凶,如今多哈冻产协议破裂,美国油商成了新的“产量调节者如今要解决油市僵局,要靠美国减产才能办到。
CNBC报道称,花旗集团大宗商品研究的全球主管莫斯(EdwardMorse)表示,美国是油市的主角之一,将是平衡市场的最大咖,美国对供需恢复平衡将起到关键作用。他估计,今年非欧佩克将减产130万桶,其中60万桶都来自美国。
沙特反对冻产,最大意义是产油国把主导权交给市场。此决定似乎是沙国第二顺位王储沙尔曼授意,他不仅无意减产,还放话说每日产量还能再增100万桶。沙国此举重申了该国在油市唯我独尊的地位,展现了他国无法企及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