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市场上都在疯传中国打赢了一场“人民币保卫战”,而且从央行公布的3月外汇储备数据上来看貌似确实如此,但仔细一分析,从深层次上来讲目前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走在一条可持续的道路上,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恐惧依然存在,现在就欢庆胜利还言之过早。
原因一:美元走弱人民币相对走强
中国3月外汇储备出现“健康”迹象,原因之一是货币的再估值。美联储主席耶伦在3月30日凌晨明确表示“加息应谨慎”,鸽派倾向显露无遗,耶伦的发言导致美元走弱,人民币相对走强,有利于减缓中国资本外流的程度,利多中国外汇储备。同时,如果最近一段时间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各自负利率政策背景下削弱货币的举措没有“后院起火”的话,中国外储增长也不可能发生。但是如果美元重新走强,人民币外逃的趋势又将会重新抬头。
原因二:中国大力出手干预市场
“外储保卫战”还没有成功的另一大原因在于,3月外储上升并非由于市场找到了平衡支撑,而是中国大力出手干预市场的结果。中国政府鼓励各金融机构进入货币远期市场,而另一方面也抓紧资本管控,例如禁止澳门赌博,限制内地人买香港保险等。而最新出台的限制资本外逃的措施是4月8日落地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这也表明,中国已经开启“外储战争模式”。
跨境电商进口税收新政由于缩小了海外和内地购买奢侈品的价格差距,所以利好中国本地零售商,中国游客在海外“爆买”,花费惊人,这也是导致近几个月中国资本外逃的一大原因。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购买奢侈品中80[%]都发生在境外,导致了高达1000亿美元的赤字消费,给国内的连锁店和奢侈品专卖店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损失,所以这次中国政府在实行新的限制上比以往都更为严格。
中国游客到泰国度假,到澳大利亚投资楼市,在日本和欧洲买奢侈品,与此同时,今年中资企业也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全球大收购。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企业已宣布的海外并购交易规模达1130亿美元,接近去年创纪录的1210亿美元水平。从长远来看,中国游客在国外“购物”不仅仅关系到税率的问题,更关系到人民币本身。
这也间接表明了市场对人民币的担忧一直没有减少,因为市场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干预人民币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而与此同时中国债务是本国GDP的两倍还多。上周在香港的瑞信亚洲投资会议上,参会的资金管理者都纷纷表示,目前最大的两个风险,一个是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另一个就是汇率风险问题。
这样看来,这种担忧也不足为奇了,也是确实存在的。(关注时事要闻,洞察经济态势,更多投资交流添加分析师微信:dalang818,沥青、原油、铜每日行情分析,交易策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