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最近银行的日子不好过,但看到这里小M我还是吓了一跳,作为一直以来业绩最好的赚钱机器,即使不像从前,躺着就把钱赚了吧,也不至于这幅惨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存款都在那里啊。小M我犹记得,2011年12月,时任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上还说过,“我们(中国银行业)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怎么现在说变就变了。
【日赚5个亿却跟我说越来越穷了】据工行、中行、建行这三大行年报,三大行日赚合计18.77亿元,其中中行日赚4.92亿;工行日赚7.6亿;建行日赚6.25亿。不过三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均“大跌眼镜”,工行和建行的净利增速均跌破1[%],分别为0.5[%]、0.28[%],中行净利润增速稍好一点,为1.25[%],但三大行均交出了近十年最差的业绩。而且中行、工行高管对2016年业绩也不甚乐观啊。
话说多了没用,还是来看看实打实的数据吧。如图:商业银行季度净利润:中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后,在倚重信贷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促进下,一直保持净利润增速20[%]以上的高增长。但2013年起,银行业开始出现疲态,2014年,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降至14[%]左右就已经掀起了舆论风波。如今却连1[%]都不到,只能感叹“韶华易逝”啊。
【我们的廉价存款都给银行做了啥】这里面,我们先说说银行的赚钱模式。第一招,息差。银行吸收人们手中的存款,给出3[%]左右的利息,然后再把存款贷出去,收取6[%]以上的利息。就这样一进一出,银行赚取了中间的息差。目前,赚取息差仍是国内银行盈利的主要模式。
第二招,支付结算和手续费,出去购物吃饭POS机刷卡,银行也是要分成的,别以为手续费、服务费都给了银联了。
【财大气粗的银行,是谁抢走了你的饭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银行的突然“落寞”也不是一天促成的,与整个大经济环境都分不开。首先,银行净息差高位回落。之前银行的存、贷利率都是国家钦定,保证3、4个点的息差,人们的理财渠道又少,所以只能给银行,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少,只能求银行贷款,所以银行躺着也能赚钱,“坐享其成”。但是进入2013年后,利率在逐渐市场化,而为吸收更多存款,大多银行都上调了存款利率,尤其是
其次,“让屌丝也能理得起财”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是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的口号。于是余额宝横空出世,更相继冒出了众多“宝宝类”理财产品,然后银行业上演了“存款大搬家”的戏码。想来也很好理解,银行只当我们的是廉价的存款,只给0.35[%]的活期利率,干嘛不放到“宝宝类”货币基金里面,坐享5[%]-6[%]的协议存款利率。
这个情形在美国也上演过,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放开存款利率,当时美国通胀高企,但受“Q条款”(一条金融监管条款)限制,存款利率上限只有5.25[%]-5.5[%],银行存款大幅持续流入货币基金。美国随后放开了利率管制,在最初推行利率市场化的3年,银行息差下降75个基点,降幅达到19[%]。
最后,宏观经济也不给力。陈四清就明确表示了,中行利润增速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银行也很难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又保持利润高速增长。也正因为宏观经济形势,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出现双升局面。
投资市场: 最近大宗商品走出了一轮强势,那是新兴市场喘定和美元升势受挫后流动性驱动的。从中国的去产能到人民币汇率趋稳,严重超卖的大宗商品都应该受惠,补库存也是短期拉动钢价的动力。个人官方微信:gengkangli【非农原油,白银套单可以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