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中国人撤离华尔街 美国人开始不淡定了
80年代,在中国掀起了一阵赴美留学的狂潮,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大学生越来越多,所有人都朝着“海龟”这一目标奋斗。大多数看中的是海归这一头衔,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如果你只有学历而没有关系的话,你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在中国很难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因此,许多中国人来到美国,入读商科、谋得工作,赚着国内根本无法比拟的薪酬,现在却调转船头向着与来时相反的方向前进。
在美国企业大刀阔斧地削减奖金、裁撤人员,而中国业界日趋成熟、工资节节攀升的当下,有些中国人已经动身踏上了回国的旅途。虽然国内金融震荡愈演愈烈,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回归有些奇怪,但在这股归国潮背后,有两大驱动力:一是作为亚裔员工在美升职时触碰到的“竹子天花板”;二是即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最终银行业发展也仍将获益的乐观信念。“劳动密集型经济已成历史,中国对于高智商人材的需求空前高涨”,长江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曹辉宁说道,“与其在美国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很多人选择回到中国寻求更好的职业道路。
在中文普通话里,“从海外回归”的“海归”谐音词是“海龟”,海外归国人员的绰号就叫做“海龟”,这也反映出了归国潮的影响之广。


“海龟”们的第一次洄游发生在2008年的华尔街危机。对于中国文化和西方实践的双重了解,让他们在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政府的改革尝试,也将其中的一批人吸收进金融监管者的行列中。
最近一轮海归的情况却截然不同。随着政府鼓励创业拉动增长,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风险投资者们光是去年就在中国市场投入了370亿美元资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加入一篮子储备货币,跻身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列,而中国的银行也争先恐后地加强自己的交易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