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霸金】:武汉大学金融学博士,2011年6月在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实习,6个月后成为公司正聘分析师,2013年调岗到风控部担任首席分析师,2014到斯特恩商学院进修金融博士学位,2015年回国后受朋友邀约加入新华大宗担任技术总监一职,针对公司100万以上VIP客户进行布局指导,稳健的投资思路是投资者最信赖的分析师。
目前国内原油、铜、沥青投资市场火热,关注本人微信号:zwy4535扣扣2953160472现货原油,铜投资资讯,技术分析及交易策略
石油是“山姆大叔”的经济命脉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被誉为“黑金子”,象征着金钱、权力,甚至霸权。中东是全球石油最集中的地区,但它给该地区带来的不只是福音,还有战乱和苦难,又是该地区国家矛盾与纷争,外部大国插手干涉中东事务的祸根。每一场战争中都可看到石油的影子。
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集中了全球石油储量的2/3,可谓名副其实的“世界油库”。据统计,海湾石油储量达910亿吨,占全球64.5%,其中沙特占25%,伊拉克10.9%,阿联酋9.5%,科威特9.1%,伊朗8.7%。全球前五个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都在中东。此外,中东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仅海湾地区天然气储量就达4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的33.4%。中东也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地和出口地,产量占全球的1/3,出口量为全球的65%。此外,中东石油还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点。在海湾开采一桶石油成本仅需1个多美元,比美国和北海要低90%以上。储量上,目前世界其他许多产油地资源已呈现枯竭状态,而海湾石油的可采储量年限要比世界各地平均水平多44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东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在阿拉伯半岛上,石油管道可谓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总里程长达数十万公里。这种管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各国境内管道网,二是跨国管道网。输油管道将远离港口的石油分别输送到地中海、红海和海湾沿岸的港口,然后再用船运到各消费国。海湾出口到西方的石油经管道可直达地中海东岸港口,缩短路程近5000公里。目前沙特、伊朗和伊拉克境内管道密度最大,都有数万公里管道线,仅沙特境内就有两条横贯东西,长达1000公里以上的管道,年输送能力达百万吨以上。
每次中东战争都与石油息息相关
阿以冲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看起来似乎与石油无关,但每次中东战争都与石油息息相关。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因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从英国手里收回苏伊士运河而引发,根源在石油。当时,英国等西欧国家对海湾石油严重依赖,而大部分石油必须经苏伊士运河运输。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声称:“没有苏伊士运河运入的石油,英国和西欧的工业便不能保持运转。”为夺回运河,英法和以色列于当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给予埃及坚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切断了输油管道,沙特停止向英、法供应石油。石油供应中断给了英、法致命打击……通过这场战争,石油生产国体会到了石油的“威力”,60年代石油生产国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这一组织在以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又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国宣布对美石油禁运。可阿拉伯人这次输掉了战争,蕴藏丰富石油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再次动用“石油武器”支援埃、叙等国。战争爆发不久,阿拉伯产油国就一致决定立即实行减产,逐月减产5%。随后,各国纷纷对美禁运。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提高油价,各国还乘机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一系列行动导致油价飞涨,从而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1980年,世界第三大产油国伊拉克和第五大产油国伊朗之间爆发战争。两伊本来就有尖锐的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但石油因素也不可小视。70年代的高油价为两伊积累了庞大的石油财富,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称霸海湾的野心急剧膨胀,并大量购买军火。此外,伊拉克还对与其接壤的伊朗胡齐斯坦省虎视眈眈,而该省的石油储量几乎占了伊朗石油储量的90%。战争期间,双方都竭力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轰炸产油基地。两个产油大国间的战争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和供应紧张,欧佩克油价一度涨至34美元一桶,从而酿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海湾战争也是石油战
1990年的海湾危机和其后的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不管是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还是美对伊动武,都与石油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老布什为其出兵海湾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对美而言,海湾石油是其“国家利益”。
海湾战争使伊、科石油业遭到严重破坏,科7000座油井被点燃,油价一路飞涨。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则突破了40美元,布伦特油价一度达42.10美元一桶。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有多深
世界离不开石油,更离不开中东石油。目前美国、西欧和日本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度分别为51%、60%和99%。其中,美国的1/4,欧洲的60%,日本80%以上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中东。有日本学者称,如果中东产油国停止供给日本正常石油供应量的30%并持续200天的话,那么日本将会有300万人死亡,70%的财富被蒸发掉。有专家预计,到2015年左右,世界石油产量在达到45亿吨的高峰后将出现递减,届时能够继续增产的国家可能只剩下中东和个别非欧佩克国家。去年美国新能源计划指出,全球经济仍将继续依赖于海湾国家,沙特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稳定供应的关键。
布什政府在阿富汗得胜后很快将矛头对准伊拉克,其背后有深层的能源战略考虑。自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美开始不断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目前美从该地区石油进口占总进口比例已由70年代的40%降至约1/4。“9·11”后,美阿关系明显恶化,美进一步减少从中东进口,从沙特、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和伊拉克的进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并重点开展与拉美、俄罗斯、中亚和非洲等地的能源合作。但多元化并不意味着美要放弃中东,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在美能源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在美眼中,目前威胁海湾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个威胁是美沙盟友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沙特石油储量世界第一,也是美第一大石油供应国。“9·11”后,美国内反沙特情绪上升,指责沙特资助恐怖主义,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对沙政策。第二个威胁来自伊拉克和伊朗。这两个国家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长期反美,动辄使用“石油武器”,更重要的是它们有当海湾霸主的野心,而这是美绝对不能容忍的。“9·11”为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布什的如意算盘是:借反恐“东风”推翻萨达姆政权,剪除美在海湾的心腹大患。对此,萨达姆看得很清楚,他一再告诫阿拉伯兄弟,“美国佬要的并不是我萨达姆,而是阿拉伯人的石油”。
有一种谬论告诉我们心态是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这种说法是输家检讨自己的失败后的所谓“总结”,他的潜台词是:“其实我的水平很高,就是我的心态不好”。推卸责任是人性使然,所以,政体建构中人们强调监督和制衡机制,企业管理中需要有外部的第3方审计和内部的制监管。对于交易人而言,决策、执行、监督都是一个人的事情,你对失败责任的推卸,没有人会跳出来警告你告诉你这样做不对。有些客户跟我交流时说:“文雨老师你说话太冲了,我有点接受不了”,我承认自己性格比较急,看得客户身上一些常见问题总是很直接的指出来了。有些客户觉得自己被不礼貌的对待了,于是愤而离去。虽然我因此也失去了某些客户但我不后悔,我相信一个人思维决定了他的做事方式,我相信自己是为了客户好。
更多原油、铜投资技术指导请咨询☆原油/铜技术总监扣-扣:2953160472薇-信:zwy4535VIP喊単裙:239591验证【文雨】无验证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