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颖玥:油价上行无力,美元走强地缘局势趋紧
【今日重点关注的财经数据与事件】2016年2月29日周一
(中国台湾因补假休市一日)
①16:00瑞士2月KOF经济领先指标
②17:30英国1月央行抵押贷款许可
③18:00欧元区2月CPI年率初值
④21:30加拿大第四季度经常帐
⑤22:45美国2月芝加哥PMI
⑥23:00美国1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月率
⑦23:30美国2月达拉斯联储商业活动指数
上周初黄金市场先是整理蓄势,周中受消息面的推动进而大幅攀升,盘中最高触及1253美元,但仅仅维持了几个小时的强势,后半夜时段市场便回吐尽大部空间,日线当日录得一根带有很长上影的阳柱,虽是收阳,但所形成的长上影足以彰显出空头的强劲,此后一日市场再涨乏力,周尾时间段便大部下挫。本周将要迎来重要的非农数据,这也是决定三月美联储会议是否再加息的重要经济指标,因此对于黄金后市所走路径是意义非凡。对于整个经济大环境而言,美国金融环境收紧,通胀上升的目标减缓,但这不意味黄金就要上涨
两周的行情,持续的大区间震荡,多空争夺战还在继续,行情最终的出路还有待进一步确认!我们给出最明智的思路与策略,只是紧跟市场步伐,不盲目的去追求方向。我们非常清楚,不能改变市场,那么就去顺应市场,行情变策略则变。不断调整去给出最正确的判断,利润必然是顺手拈来!盘中一直在强调最关键的两点:面对这样的大区间震荡走势,要么把握住了震荡中的短期方向,要么把握住最佳的入场点位且及时获利出局。
周五公布的美国四季度GDP修正值报告、1月PCE报告整体上好於市场预期,对金价造成了短时冲击。。不过,整体风险情绪仍然较为谨慎,年初以来的一系列市场震荡、冲击风险在投资者心中的阴影还远下周市场将关注美国2月ISM制造业、非制造业指数以及2月份的非农就业报告。目前仍在进行中的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若在周末传出重大消息,可能对下周的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未消失
由于近期产油国达成的产量冻结协议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尽管这些协议备受市场质疑,但油价自此还是反弹了6-8美元。昨日,委内瑞拉石油部长表示三月中产油国还将开会、谈论稳定市场的方法。另外,由于美国经济数据"意外"强劲,提振美元走高,同时全球股市普涨,以及有迹象显示美国的燃油需求增强,另外投资者还猜测一些产油国将会达成冻结产量协议,上周油价强势反弹,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扬逾6[%]。美国原油期货上周攀升11[%],为8月以来最大周度升幅。部分分析师和交易商预计,短期内油价将继续上行,或至少保持震荡走势。截止2月26日美国活跃原油钻机较上周减少13台至400台;该数据最近几周急剧下降。而为油价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技术面分析:
日线图上看,金价在MA5下方运行,布林带收口,但是中轨向上支撑金价,MACD死叉放量,KDJ三线在粘合向下发散,日线趋势看还有进一步下跌空间;四小时走势看,金价在MA5处承压下跌,目前触及布林下轨收到短期支撑反弹,布林带开口,MA5与MA10死叉运行,MACD死叉放量,KDJ三线向下发散,四小时图上看,金价走势也是偏空;综合来看,今日金价还有进一步下跌空间,上方阻力关注1225。详情百度韩颖玥WeChat获取。
现货黄金部分做单点位:
1、上方1225.5附近做空,止损1230.8,目标看1220-1218
2、首次回落触及1213-1210区间布局多单,损1207,目标看1222
白银方面,日线图上看,银价在周五大阴下跌,MA5与MA10死叉运行压制银价下跌,不理带收口,MACD死叉运行,绿色动能放量,KDJ三线粘合向下,日线趋势看银价还有进一步下跌空间;四小时看,银价受MA5与MA10压制下行,布林带开口,目前银价在布林下轨附近震荡,MACD死叉放量,KDJ三线粘合向下发散,四小时周期看银价还有下跌需求;综合来看,银价趋势还是偏弱,操作上WeChat:fxshyy建议反弹做空。
宁贵银部分做单点位:
1、上方见3100-3120做空,止损30个点,目标3070-3050;
2、下方3000-2980多,叩7831-928-65指导,目标3030-3050
宁贵沥青方面,日线图上上周五日线收取长上引线的墓碑十字星,说明油价上行无力,MA5与MA10粘合走平,油价在此上方运行,MACD金叉放量,KDJ三线粘合向下,日线上上涨动能不足,但是下方支撑较为强劲;四小时图上看,油价字啊布林上轨承压回落,目前油价在MA10下方运行,MA5与MA10有死叉趋势,MACD上DIF拐头向下,有粘合DEA死叉迹象,KDJ三线粘合向下发散,四小时看油价还有下跌空间;
宁贵沥青部分做单点位:
1、上方见3250-3270空,止损40个点,目标3200。
2、下方见3030-3050多,止损40个点,目标3100。
以上文章由韩颖玥撰写,部分新闻资讯内容摘自网络资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