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屡屡跌破30美元大关,全球市场都被殃及,产油国更是举步维艰。油价暴跌威胁到许多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生存,促使大型油企进一步勒紧裤带,并给产油国家与地区带来更多痛楚。
英国石油公司(BP)周二(2月2日)宣布,2015年年度业绩为近20年以来最差。公司决定进一步裁员三千人,将于2017年底前完成总计7000人的裁员目标,占到全部员工数量的9[%],展现出全球原油巨头在近十年来最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已经伤痕累累。
近期,其他原油公司公布的财报都不乐观。美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雪佛龙(Chevron)宣布,13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荷兰皇家壳牌集团(Shell)周四将公布第四季度和年度报告,公司已经发出警告称,核心利润很可能减少一半。
全球最大原油生产商埃克森美孚(Exxon)公司周二发布财报称,去年四季度盈利下降58[%],并且宣布,计划将今年的资本支出削减四分之一,以应对油价的长期低迷。
此前在油价长达18个月的漫漫跌势当中,能源企业已经裁撤了数以十万计的工作岗位,并削减数十亿美元支出。期间油价从2014年夏天的每桶100美元以上水平跌落,下跌的时间和幅度远远超过最初预期,在某些人看来已经触及危机临界点。
以俄罗斯为例,能源为该国贡献了约一半的财政收入,在出口中比重高达40[%]。每桶30美元的油价,可能让俄罗斯在能源市场牛市中积攒的应急资金在仅一年多时间内就消耗殆尽,并留下巨大的财政窟窿。
就连沙特也正在感受到这股压力。沙特为保卫市场份额拒不减产的政策,连同美国页岩油生产企业的抗压性,被认为是全球供应持续过剩的原因所在。
由于石油收入不断减少,沙特政府在上月底公布的2016年预算案中宣布了一系列削减财政支出以及补贴的决定。
但据美国一家主要的能源业贷款银行富国银行估算,如果油价一直停留在每桶40美元下方,页岩油生产企业的长期生存就会成问题,更别说30美元了。
这场大跌已经让许多小企业破产,或变成“僵尸”企业,即勉强能够应付支出和偿还债务,但无力保证持续性生产以及未来的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