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乔纳德(Jon Nadler)
发布时间:2011年6月17日上午9:44(美国东部时间)
来源:###金拓中文网(www.#####)
今天上午纽约市场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开盘,金价连续第二周出现了下跌。金价走软的主要驱动力依然是美元的走强以及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某些经济衰退正在远离,并且将增强商品的需求。
标普高盛商品指数本周下跌超过4%,而前者的影响力推动了美元指数1.1%的上涨。此刻,如果金价想要达到2010年的成就的话,那么从现在到年末的这段时间里必须急速上涨超过20%(300美元)。
因交易商把目光投向了原油价格下跌超过1美元(现在交易于94美元下方),以及欧洲相关情绪有所改善的信号发出后,道指显著反弹,纽约现货贵金属开盘全面小幅走低。在各欧盟政治首脑越来越乐观地认为在私有机构参与到重建工作后,危机的解决方案将浮出水面。
欧元兑美元上涨至1.427,美元指数也上升了0.34%,这样就令贵金属出现小幅的下跌。现货金开盘下跌1.50美元/盎司,报1,527.70美元,不过波动区间依然小于10美元(译者注:晚些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经济的评估推动金价走高,而技术性买盘也加速了金价的涨势。)现货银下跌15美分,开盘报35.44美元,并且依然离为了保持略微看涨而需要克服的38美元阻力位很远。
与此同时,标准银行分析师团队认为“今天下午发布的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主要的经济因素如果不令人满意的话,那么将为尤其黄金和白银为主的贵金属提供一些支撑。”市场观察员预计美国消费者信息会出现下跌(从74.3下跌至74.0),美国主要指标会出现增长。
铂金下跌6美元,周五开盘报1,747.00美元/盎司,钯金下跌2.00美元,开盘报752.00美元/盎司。铑在最后一次查看时依然报1,850.00美元/盎司。在其他相关背景中,原油处于四个月的最低点附近,并且因担忧希腊危机将可能抑制欧盟经济反弹重回正轨,而出现了6周最大幅的下跌。
不过在汽车方面的消息中,也有铂族金属的好消息传来。汽车生产商丰田预计其北美的工厂将在9月份重新开始满负荷的生产。虽然就时间表来说,要比预计的好(最初预计最晚会在11月前恢复),但是因三月份日本仙台地震的余波,使得今年的收益预计会减少31%。
说到亚洲,中国的情况也并不是很看好,因担心中国央行将马上再一次提升利率,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连续第二周出现了下跌。因中国当局依然把对抗通胀作为第一要务,上证综指自4月中旬以来已经下跌了14%。
但是,消费性开支也是我们在中国经济中需要关注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此外,标普证券研究的主管马克·阿贝特在一个月前表示,商品市场最近经历的下跌(自5月开始)、新兴市场板块的疲弱、美元的反弹以及国债收益率的下跌都预示着股票牛市可能见顶。
阿贝特还认为:“在我们看来,商品已经见顶。我们觉得在下个有力的买盘机会浮现之前,金价可能会一路跌至(每盎司)1,250美元—1,300美元的区域。白银在30美元/盎司的区域有一些支撑,但是我们认为在当前的修正结束前,它可能会一路跌回到20美元区。”
在谈到白银这个话题时,请注意,我们不会很快就用光这种金属。(根据荷兰银行)最新的市场统计显示,这种白色金属的矿产量明显上升(它从2009年的22,000公吨升至今年的估算值24,000公吨),并且废料银的供应量实际正在小幅萎缩(它从2009年的12,750公吨降至2011年的估算值11,300公吨),所以今年总的白银供应量接近36,000公吨。
那么需求如何呢?嗯,需求并没有在上升,这似乎就是真实的情况。2009年,总的白银需求为28,500公吨,而今年它预计会降至27,000公吨。
和市场上某些过于乐观的看法相反,我们注意到,珠宝和餐具行业的白银需求实际正略有上升(从2009年的7,000公吨升至2011年的7,200公吨),而工业需求量连续第三年接近持平,徘徊在12,500公吨的水平位周围。
白银的投资需求也预计会从2009年的9,000多公吨降至今年荷兰银行的预测值8,500公吨左右。最终的结果如何呢?那就是2011年白银市场预计会出现7,333公吨的供应盈余,而2009年我们在市场中看到的供应过剩约为6,700公吨。因此,你现在可以停止对“我们快用光这种白色金属”的说法进行争辩。
然而,不要立即就这么做,你应该先看看下面这张关于供应短缺的图片。不过,这张图和整体供应量的萎缩并不是一回事。
CPM集团的这张图显示,市场确实经历着一个供应短缺,即银矿的产出供应量跟不上制造业的白银需求量。这样的一个缺口已经存在了60年,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耗光白银,或者这也没有令银价达到三位数。CPM集团还在本图上对此做出了恰当的引导——“Don’t Hold Your Breath”(即不要紧张)。即便白银供应真的枯竭,那或许也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
(编译:唐豪 水晶)
相关文章:
*****
免责声明:本站内所有文章及数据只是各评论员的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司立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