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放缓,大宗商品长达十多年的大繁荣宣告结束。不只是秘鲁等新兴经济体,就连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倚重大宗商品的经济体都遭遇了产品滞销和产能过剩的困境。倘若中国经济无法好转,全球需求将依旧颓靡,大宗商品前景或持续黯淡。
然而反观目前的国内形势,这种放缓经济增速,转型经济产业结构的以退为进的方式显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目前由于中国的有意紧缩经济政策,对于食品,能源,稀有金属的进口大幅跳水,国际各大出口国一夜醒来,发现市场之上,叫卖声很高,然而应声者寥寥。而多年来构筑起的巨大生产体系结构,已然不是一句说停产或者说裁员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唯一的方法只能是为了维持目前的市场份额和出口量扛着低价,继续维稳产量。因为一旦停止供应,将会导致这些国家内部巨大的失业率和经济下滑,而这一切,显然是执政者所不愿见到的场景。因此在残酷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只有外汇储备丰厚的大国才能熬过这波洗牌,重新看到价格回归正常的轨道,而绝大多数的原油竞争国将会惨遭淘汰,然而无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中国作为买方才是这轮洗牌中最大的实际受益者,而这些最直接的反映到国内老百姓的身上就是,相应的产品价格,黄金白银,能源金属,甚至是包括一直怨声载道的成品油价格,也应声回落。这不能不令人欢欣鼓舞!
今日,国家发改委终于不情愿地发布了成品油降价的决议,宣布将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下调140元和135元。汽柴油调价自1月14日0时起实施,折合90号汽油约每升降价0.1元,0号柴油约每升降价0.12元。虽然在价格上并未达到大众的预期,但是从中石油中石化每降低1分钱,每小时的收入便减少1亿元的标注来看,这次的降价对于垄断既得利益者来说,也算是一次割肉,大快人心!
面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各生产国却毫不留情的继续扩大供应量。智利眼下正扩大位于该国北部沙漠地区底下最大露天铜矿的开采规模,额外再开采17亿吨的铜矿。印度正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把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煤矿和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连接起来,未来可能将向原本已经供过于求的市场倾倒更多的资源。澳大利亚正在提高天然气的产量,未来四年的增幅大约高达150[%],而与此同时,各能源公司也修建了六个出口终端来服务于萎缩的需求。 中国经济放缓,大宗商品生产国备受创伤 整个大宗商品行业这种令人忧虑的错位现象主要都要追溯到同一个源头——中国。多年来,随着经济快速扩张,中国风卷残云一般消耗着各种金属、农作物和能源燃料。各国和各公司在廉价贷款的推波助澜之下,都在积极扩大业务,押宝赌定中国的胃口会一如既往地扩大。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中国的经济正在放缓,随着利率上涨,美国各公司为了努力偿还债务,必须保持生产。所有这一切大宗商品及能源过剩正在碾压价格,损害巴西、委内瑞拉等新兴市场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这些依赖于大宗商品的经济体。这种转变导致的地缘政治和金融后果已经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近来,中国的疲软促发全球性的股票抛售之后,围绕全球增长问题的忧虑情绪进一步加剧。大宗商品的这种宿醉、或者说长达十年的大繁荣之后的这种消极效应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曾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命运 大宗商品一直都在随着全球经济经历大繁荣和泡沫破裂,经历起起落落。但中国和廉价贷款这两个因素某种程度上却改变了整个公式。中国的高速发展导致全球的原油消耗量从2003年的550万桶/天增长到了2007年的750万桶/天。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已经超越了美国。其他大宗商品也遵循了类似的规律。 需求上升助长了价格的飙升,在截止于2007年的五年间,铜价涨到了三倍,锌的价格翻了一番。美国和欧洲人民发现,从汽油到咖啡,自己在许多商品上都陷入了一场竞价大战。接着,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都不景气,中国却在持续增长,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的大宗商品甚至比以前更多了。反过来,这些国家也从来自中国的资金注入中实现了繁荣。
本人指导Q5292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