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币与国际油价双双狂泻不止,屡创新低。这场由中国央行主导的人民币贬值,被认为具有“货币战”的意味,而且对依赖中国需求的油市来说更是火上浇油,油价饱受打击。
受一连串因素的综合影响,油价自2014年中一来一路下滑。而汇率波动是如何对大宗商品的暴跌推波助澜的。
对中国的担忧导致了(周四油价的)下跌,再加上(人民币)的贬值,使得交易员嗅到了一丝货币战的味道。
中国股市自由落体般的暴跌对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但交易员更关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在过去数月主导的人民币意外的贬值。
周四,央行将人民币中间价下调自2011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离岸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自去年8月“汇改”以来最大幅度的下跌。
过去数年一直有关于各国是否会故意贬值本国货币的讨论——即是否会有国家发起货币战。弱势的货币有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在中国则是有助于缓解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央行一直强调的是汇率并非政策目的,而应被视为积极货币宽松政策的产物。
然而,一国贬值本国货币会导致其他国家仿效。对于美国来说,意味着进口货物更为廉价,从而导致通缩潮。因原油产品是以美元标价,人民币贬值则意味着中国国内的消费者面临着更高的油价,从而导致需求减少。
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大宗商品以美元标价,(人民币贬值)将使大宗商品对于使中国来说变得更贵。因此,无论其需求是否减弱,皆会(对油价)造成重大影响。
而本人觉得人民币贬值使得投资者担忧中国经济“或许比原来设想的还要糟糕,或将要进一步衰退”。如果中国的需求进一步萎缩,那么这对于已经供应过剩的全球油市来说将是一个大问题。
据普氏能源周三发布的中国石油分析报告,中国表观原油需求去年11月同比上涨1.5[%]至1095万桶/日。这是自2015年2月以来最慢的增幅。
而鉴于油市目前的状态——处于买方市场,俄罗斯与中东产油国正在抢夺亚洲市场份额,预计很快将有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商品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