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露金泽】房价那么贵,买不起啊,今年又是白忙活一场!!! 对原油,银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交流添加资深分析师weixin号:yljz68,获取每日行情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
什么是国家住房银行?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给老百姓购房提供融资支持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既可以吸收资金直接向居民发放住房贷款(比如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也可以发行MBS购买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资产(比如美国的两房),进而间接鼓励商业银行放贷。但不管什么形式,最终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可以惠民生,降低住房融资的成本,支持老百姓购房的合理需求,又可以稳增长,化解当下中央最头痛的房地产库存,缓解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这么一举两得的改革,政府内部也很早就开始研究,为什么迟迟没有落地?我带着这个疑问请教了很多政府和市场的朋友,勉强总结出以下几种顾虑:
但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些顾虑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构成了加快住房银行改革的九大理由。
(1)今年房地产销售的火是不可持续的,去库存压力有增无减,未来亟需激发合理购房需求。
房地产的火是一时的、局部的,现实依然压力山大。首先,销售回暖不可持续。全国商品房销售从10月已经开始回落。其次,房地产投资没有丝毫起色,2014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2015年施工面积负增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首次出现全年负增长。关键问题在于库存太高,待售面积已经从去年底的6.2亿平米上升到6.7亿平米,而待售面积与月均销售的比值也从去年底的6.0上升到6.3,库存不仅没有消化,反而在继续恶化。如果再考虑到近50亿平米的在建面积,就可以理解地产商为何迟迟不开工、中央为何定调“化解房地产库存”了。
(2)国家住房银行完全不同于国开行的住宅金融事业部,前者是扩大需求,消化库存,而后者是增加供给,可能恶化供需失衡。
过去的房地产政策有些跑偏。明明库存很高,需求不足,却还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2013年文件原话),然后对需求搞各种各样的“限购”。国开行的住宅金融事业部就是用来支持保障房供应的,它和用来支持老百姓购房的国家住房银行完全不一回事,前者可能会恶化供需失衡,后者才能真正激发需求,消化库存。根据我们的调研,现在很多地方不仅商品房过剩,保障房也面临很大压力。本来保障房改善民生是好事,但个别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套数”任务,把保障房建的过于不适宜居住(压缩面积、建到很偏的地方,降低成本),拉低了入住率。
(3)国家住房银行的最大意义是有针对性的降低合理购房需求的融资成本,尤其是无房者的首套购房需求,可以解决目前地产政策一刀切的短板。
在进行政策支持时,应该是首套房需求>二套改善型需求>三套以上投机型需求。但过去很多刺激需求的政策是一刀切,没有对合理需求、改善型需求和投机需求区别对待。很多时候是首套房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反复出政策支持二套房,比如降低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又比如去年930出的“认贷不认房”政策,都是给二套房创造更好的条件。国家住房银行的最大意义是通过严格的标准降低合理购房需求的融资成本,尤其是无房者的首套购房需求,可以填补目前地产政策最大的一块短板。
(4)中国的城镇化率和自有住房率还很低,未来合理的购房需求还有很大空间。
先不说改善型需求,单说首套房需求就远远没有满足。首次购房需求要么来自婚龄人口的增加(常说的刚需人口),要么来自城镇人口的增加。中国目前婚龄人口刚需虽已开始下降,但城镇人口刚需还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仅有55[%],远低于美日房地产崩溃时高达80[%]的城镇化率。从增量上看,每年的新增城镇化人口仍然有1800万,大量的新增城镇人口要买房;从存量上看,2014年人户分离人口有2.98亿人,尽管进入城市生活,但其中多数人并未进入商品房市场。根据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统计,40个大中城市平均住房自有率为78.6[%],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垫底,其中上海市住房自有率仅为67.9[%]。
(5)指望商业银行降低房贷利率不现实也不公平,应该通过住房银行这样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支持,这是个社会民生问题,不是市场问题,国际上都是这么干的。
合理需求的主要瓶颈就是融资。虽然中央屡次降息又要求商业银行降低利率,但目前房贷平均利率还是在5[%]以上。前几天我问日本银行的一个朋友,他说日本的房贷利率只有1-2[%]。有人可能说日本通缩不具参考性,但中国的住房贷款成本高的确是事实。
是怪我们的商业银行赚钱没够吗?当然不是。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房贷没有住房银行的支持。首先,住房银行可以直接给购房者发放低成本的贷款或者给购房者担保增信,比如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其次,住房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商业银行的房贷资产,解决商业银行因为期限长、流动性差而不愿意做房贷的问题,比如美国的两房就是把商业银行的房贷收进来,再发行MBS。而中国目前的银行放贷后无法转售只能持有,银行自然没有动力去把钱这么长期限、低收益、占信贷额度、计提风险资本的资产上。
(6)现有的住房公积金体系在额度、收支体系上先天不足,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国家住房银行完全不一回事,能够更有效的提供住房融资服务。
公积金和住房银行完全不一回事。住房公积金现在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除了行政审批的问题之外,最关键的问题是额度不够,尤其是在贷款需求最旺盛的北京等一线城市,北京的公积金额度理论上才120万(实际更低),按照最低20[%]的首付比率去推算,最多买个150万的房,在北京这基本只能买个客厅。退一步说,组合贷如果给力,也还可以缓解一部分负担,但很多房主不接受组合贷,因为组合贷涉及到银行和公积金中心两个机构,手续复杂,时间周期太长。总之,现有的公积金体系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7)中国只有居民部门还有加杠杆空间,是对冲企业部门去杠杆,防范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唯一手段。
中国的企业部门需要去杠杆,只有居民部门还有加杠杆空间。从住房抵押贷款来看。2014年末中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1.5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仅为18[%],而同期美国的这个比例为54[%]。从居民部门杠杆率来看,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住房贷款的潜在违约风险很小。根据BIS的数据,2015年中国居民杠杆率仅为37[%],也远低于同期美国的65.9[%]和日本的77.1[%],更远低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时的95.5[%],有很强的的安全边际。
(8)不是凭空造一个国家住房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腾挪一下就可以搞定,所以不用担心人力物力的问题。
首先,国家住房银行可以在公积金中心的基础上改建,原有的机构、人员和资金都可以无缝连接。目前全国共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342个,业务网点2651个,从业人员3.8万人。各管理中心与业务网点可以直接改组为分行和支行,在中央层面设置总行,总行对分行和支行实行垂直管理,定位和国开行类似,同为政策性银行。因业务类似,原有雇员也可以直接受聘为国家住房银行员工。而且目前全国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中有500亿元的超额拨备,可直接转化为国家住房银行的注册资本金。其次,可借鉴国家开发银行模式,财政部和中央汇金公司可作为出资人向国家住房银行提供资金作为注册资本金,行使股东权利。第三,过去一些投资到基建、保障房等领域的资金可以拿过来用,比如PSL、专项债、再贷款等。
(9)住房公积金已经开始出现收支缺口,必须加快改革,通过组建国家住房银行拓展负债和收入来源,同时拓展投资范围,把公积金这块存量资金盘活。
撇开房地产的巨大压力不说,这事牵扯到公积金制度改革,公积金未来将面临很大的收支压力,不改不行了。首先,公积金贷款支出压力大。当前缴纳公积金半年即可申请公积金贷款,很多人缴纳了几千块钱就可以申请10万以上的贷款,随着贷款的增加,这个缺口会越来越大。其次,公积金的支取压力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开始把公积金提取出来,前些年形成的资金池将逐步缩小。根据我们的了解,2015年住房公积金的支出已经开始超过收入,余额已经开始出现下降,未来压力会越来越大,必须通过改组成国家住房银行,开辟新的收入和负债来源,更好的发挥支持住房融资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一万个理由要改革,为什么还不抓紧落实呢?想来想去还是想不通,直到与某位体制内的领导交流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有些事不能说的太细,就提醒各位读者一句,看看这大把的人力物力现在是谁管,如果改革了又归谁管。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很复杂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比如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中央恨不得改革越快越好),我们以为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很复杂,比如改革落地时的利益纠葛(地区和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屡见不鲜)。任何一项改革都会造福一部分人,也不可避免的会损害一部分人,但遗憾的是,后者往往才是改革执行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这就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关于改革的悲伤故事。
新华油是国企新华社旗下浙江新华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品种,新品种新华油优势,品种直接对接国际原油走势,每桶价格是以人民币报价,1个点保本,1手1000桶保证金1万左右,一般行情每天波动10-20个点,赚1个点可以获利1000元,做10手获利5点,可以获利5W,利润翻倍!!!品种和指导更多详情可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