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将于12月4日在维也纳举行今年最后的一次会议。市场都在关注这次会议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是否会对不减产的石油政策做出改变。
去年,欧佩克放弃了其一贯的做法,不再通过减产来平衡油市。相反,欧佩克采取了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的策略,这导致了国际油价的大震荡。WTI与布伦特原油在欧佩克会议之后数周都跌破50美元/桶。
广泛认为欧佩克在12月的会议上仍将继续其去年以来的政策。因此,不要期待油价会有所反弹,至少不会因为即将召开的维也纳会议而反弹。
即便如此,这仍让我们深思:国际社会对由中东国家主导的欧佩克有什么期望?为什么平衡油市是欧佩克的责任?为什么认为欧佩克能使全球原油交易回复平衡?
一方面,可以理解市场观察者期待欧佩克调整政策,毕竟,历史上欧佩克一直是通过协调产量来控制油价的,或者说至少是影响油价。欧佩克可以通过减少成员国的产量达到提高油价的目的。同理,反之亦然。
然而,这种认为油价就应该由欧佩克负责调节的观点带有一丝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的意味。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想法:私营企业能尽可能地占领市场,而欧佩克只能享有剩余部分的市场。能源咨询公司普林斯顿能源顾问(Princeton Energy Advisors)的主席斯蒂芬·柯彼芝(Steven Kopits)今年早些时候在普拉茨(Platts)上的一篇文章里写到,大众应该抛弃“求助欧佩克”的想法。
柯彼芝同时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类比。他认为,如果现在正遭遇难关的是汽车行业,而非油价,那么达成减产协议则是天方夜谭。想象一下,如果市场认为通用或福特能尽可能地占领市场,而在剩余客源不足的情况下丰田则应该减产,这是多么荒唐的场景。但是,现在的油市正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期望欧佩克为了帮助美国石油产商走出困境而减少产量(鉴于沙特是欧佩克内唯一一个能快速增加或减少产量的成员国,我们这里主要指的就是沙特)?沙特与其他欧佩克成员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如果他们认为特定程度的产量是适宜的,那么认为他们“在向美国页岩油宣战”的想法是多么地奇怪与不可理喻。但是,当去年欧佩克决定采取不减产政策后,正是遭受到了这种论调的抨击。
另外,虽然减产有助于油价回升,但欧佩克无疑将因市场份额流失而损失巨大。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让欧佩克牺牲自己而帮助其他高成本的产油。沙特曾在1980年代时尝试通过减产来挽救油价,但这导致了其丧失了不少市场份额。无怪乎这次沙特再也不愿走这条老路。
即使不考虑上文讲到的观点,我们也很难言之凿凿地说所谓的“战争”正在发生。毕竟,自2014年以来欧佩克的产量仅仅是轻微增加,而且增加部分大多来自伊拉克。而无论欧佩克的政策是什么,无视欧佩克产量配额限制的伊拉克都在尽全力地提高产量。
另一方面,美国也正全力提高石油产量。美国的消费热潮使得石油需求激增,这又刺激页岩油产量2011年以来增加了400万桶/天,从560万桶/天几乎翻倍至960万桶/天,并于今年达到产量顶峰,而这才是这轮油价暴跌的主因。与此同时,欧佩克在这段时间的产量并没有显著变化。
从这个角度而言,为什么会得出结论说欧佩克去年11月决定不减产是发动“战争”?为什么不呼吁保本价格更高的美国页岩油产商退出市场,这样全球石油生产商则可以熬过这次危机?而在其他领域都是高成本生产者被迫退出市场,没有人期望强者会向弱者屈服。
美国页岩油日产量自4月以来已将下降了50万桶。油价将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因美国减产而逐渐回升。高成本生产者被迫退出竞争,这才是市场正常的运行逻辑。然而,在等待欧佩克维也纳会议召开的这几周内,无疑将有更多的新闻是关于欧佩克如何继续对页岩油宣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