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因此美元走软会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已成规律。在同等条件下,美元走软时购买同等数量的大宗商品价格更高。
不过,或许除了黄金之外,大宗商品价格正开始摆脱与美元的逆相关关系,在美元走强的情况下依然高企。
独立经济学家、交易员加特曼(Dennis Gartman)说,疲弱的美元和走强的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所谓关联已经切断……无论美元走势如何,大宗商品价格都会上涨,这已经成了常态;也就是说,当美元下跌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美元上扬时,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在上涨。
从去年12月到今年开头的几天无疑是这种情况。从去年12月以来,虽然美元反弹,但用于住房和建筑的工业金属铜的价格涨势强劲,周三收于每吨7,670美元的17个月高点。同样,油价也稳步上涨,不久前逼近每桶82美元的两个月高点。
只有作为通胀对冲的黄金走势符合预期,在12月3日创下每盎司1,226.30美元的纪录高点后回落,降幅超过每盎司100美元。人们普遍将黄金视为一种货币而非大宗商品。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刘易斯(Michael Lewis)说,大宗商品在美元疲弱的情况下走势强劲,不过在美元走强之时它们依然能够实现很好的回报。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不会仅仅因为美元走强而出现问题。
美元去年在大宗商品走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融资套利交易(即投资者借入走软的货币买进其他资产)助长了美元走软。在美国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实施融资套利策略的投资者将资产配置从现金转向大宗商品以及股票和债券。
但随着最近几周呈现出更为光明的复苏前景,投资者一直在退出融资套利交易,这也是美元最近走强的一个主要原因。
没有人能否认,需求复苏似乎正在起步。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只有短暂的停顿,最新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中国去年第四季度是经济危机开始以来情况最好的。中国出台了规模庞大的政府刺激计划,使得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即便在经济衰退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减退,而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
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都再度实现增长。就连被视为受经济衰退冲击最大的美国经济也开始出现好转;本周公布的供应管理学会(Institute of Supply Management)数据显示,去年12月美国制造业连续第五个月增长,创下年内高点。
东方汇理(Calyon) 的Robin Bhar说,这些经济基本面将会支撑大宗商品价格,而去年的大部分支撑力量则来自热钱和走软的美元。
Bhar认为,投资者去年买进铜和石油是为了取代手中的美元,但今年不管美元走势如何,他们仍将继续买进。他还表示,可以说2010年大宗商品将回归经济复苏的基本面──如果终端需求加强,那只会促使价格上扬。
但如果说目前的经济形势胜过了美元走势方面的考虑,那形势也可能轻易逆转。全球经济体可能会陷入二次衰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大宗商品需求走强的假设也就不复存在了。
不过分析师们认为,只要全球主要经济体不过快上调利率以对抗通胀,经济增长的复苏很可能保持下去。
德意志银行的刘易斯说,只要通胀不会大幅飙升,美联储(Fed)的紧缩措施、更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和上扬的股市今年对于许多大宗商品来说仍然会是相当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