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系统正面临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始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癣疥之疾,如何酿成全球性的深重危机?昔日翻云覆雨的华尔街何以脆弱不堪?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在这场危机中分别应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挽救全球经济于既倒?
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八年,那时的中国一枝独秀顶住压力力挽狂澜,顶住压力高速发展,如今当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放缓的时候,全球都开始慌了。尽管各国政府和央行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但仍然未能刺激需求以产生持续而强劲的增长。
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经济也开始初现疲软,但是当时中国政府4万亿救市,房地产应声上涨,自此没有跌过。这种直升机式的撒钱救市到底是对是错,有待后人评说。
在日本,所谓的安倍经济学承诺在2015年底之前将通胀率提升至2[%],然而日本央行预计,2016年的通胀率将接近于零,GDP增长也将低于1[%]。欧元区2016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则减少了一半,严重依赖外部出口的需求。就算是美国,其经济复苏也仍旧不温不火。

关于货币金融的讨论却深受恐惧和不必要的疑惑所累。有些人担心直升机撒钱势必会产生恶性通胀,其他人则认为,在刺激需求和通胀方面,它并不会比现行政策更为有效。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直升机撒钱其实是建立在一个所有货币都由当局创造的简单假想世界中。但在现实世界中,商业银行可以创造新的私人存款货币,并且只将那些存款的一小部分作为央行储备。在现实世界里,另一种形式的未来税收其实更为重要。

不过虽然算起来很清楚,但结论并不遵循这一规则。只有当利率和通胀上升,而且银行正在制造新的信贷和存款,以放大由一开始的货币融资减税或支出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未来的税收才会提高。毫无疑问一定会产生未来税收,因为各国央行必须征收此税以确保经济刺激不会超过预期。
因此,货币金融无效的论点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该论点正确的话,在逻辑上意味着没有任何货币金融政策(无论规模多大)可以刺激名义需求。但常识、逻辑和历史都告诉我们,如果各国政府和央行大规模印发且花费货币,必然会引致恶性通胀。直升机撒钱唯一的风险其实并非没有效果,而是效果过大。
两个问题将决定货币金融是否是一个理想的政策选择。第一,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名义需求?时下全球的共识是我们的确需要。或许有人会不同意,认为零通胀比2[%]的通胀率来得更好,并认为增长受压并非因为名义需求不足,而是由供给方的因素所造成。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应该以任何手段刺激名义需求,我们要拒绝的不仅是货币金融,还有负利率、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债务融资刺激方案。如果名义需求不足是问题所在,并且目的为通胀增加以及更快的实际增长,那么货币金融理应成为选择。
第二个问题是,货币金融的政治风险会不会太大?货币金融的更大的反对意见并不在于未来隐性税收的技术性问题,但在于它带来的风险,一旦我们打破禁忌把货币金融列为一个可接受的选择,政客们将忍不住想要不断以货币金融作为救市手段。
现货原油市场运动规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趋势。顺势而为是原油投资者长期生存并获得盈利的重要法则。只要趋势仍然有利,投资者就可以继续获利。不求激进,稳健做单。保持长期盈利有稳定收益才是投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带的要的不是“傀儡”,做单机器,而是教会你“渔”,而不是给你鱼,佛度有缘人,我带有心人! 添加薇-信:wins258(长按可复制),获取更多最新原油(沥青)、天然气、贵金属等资讯!现货指导老师薇-信:wins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