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有关购买更低级别企业债和商业票据的表态向外界传递了其实施所谓“全面量化宽松框架”的决心,而其宣布将11月议息会议提前至紧随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后则进一步凸显出其可能跟随美联储动作来调整其量化宽松规模以防止日元承压上升的态度。“日本央行近期围绕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系列举动更多地应该是出于防范目的,即防止因美联储的行动进一步推高日元,并对日本经济构成更大威胁。”他说:“相比之下,其刺激经济的考虑可能还在其次。”
日本央行上述行动的看点在于当局不仅意在输送更多的资金到市场中去,更希望有针对性地救助那些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帮助它们获得融资,同时提振低评级企业债市场的信心。不过,目前日本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缺少资金,而是缺少内需和投资意愿,因此很难预期资产购买计划会产生多少实质效果。“就量化宽松政策而言,日本政府这一次很可能会继续其已持续多年的‘一厢情愿’局面。”
本月5日,日本央行出人意料地将其基准利率由0.1%下降到零至0.1%区间,并宣布了一项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在28日的会议上,日本央行公布了这项资产购买计划的部分细节,表示将在2011年底以前分几个阶段进行资产购买,直至总规模达到5万亿美元。除前面提到的各5000亿日元的企业债和商业票据外,日央行还计划购买1.5万亿日元的长期国债和2万亿日元的短期政府债券,以及不超过4500亿日元的上市交易基金(ETF)和不超过500亿日元的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该行同时表示,维持资产购买和抵押支持市场操作资金规模共计在35万亿日元左右。
日本央行之所以在本月出人意料地推出一系列宽松举措,主要源于两个背景。一是日本国内经济长期低迷,内需不振,通缩形势严峻;二是日元升值迅猛,近期对美元汇率已大幅飙升至15年高点,日本出口产业因此受挫,更严重威胁到高度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复苏。相比之下,第一个背景当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余年的近零利率和事实上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始终未能奏效,预期新推出的“全面量化宽松框架”能解决问题似乎并不现实。而第二个背景来势更为凌厉,可能的危害也更加直接,如应对不力可能陷日本经济于更大的困境之中。因此,防范日元进一步升值可能是此番日本央行出手的更直接目的。
截止目前,美元对日元汇率为80.66上下。而相关数据表明,日本出口企业在2010年初预算中对全年汇率的预期为90日元比1美元,也就是说当日元汇率高于这一水平,日本出口企业可能就要面临亏损。据日本大和证券估算,日元汇率从预计的1美元兑90日元升至80日元,主要300家日本企业的本年度利润将减少约1.2万亿日元。更为重要的是,汇率飙升将促使大企业不断下调盈利预期,从而加速其向海外转移生产和研发基地的步伐,这反过来可能进一步恶化日本国内的就业环境,进而导致个人消费更趋低迷,物价进一步下跌,通缩问题也将随之加剧。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日本央行才宣布将其11月议息会议安排在紧随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后。这一安排表明日本央行很有可能因应美联储的动作而第一时间制定自己的决策,不给投机分子留出时间差,进而防止因为美联储的措施而给本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也就是说,如果美联储出台超出预期的资产购买计划,不排除日本央行立刻宣布扩大量化宽松规模的可能。
投入与回报是永恒不变的正比关系